海詩網(wǎng) 頭條熱點 客家民俗(客家民俗民風(fēng)調(diào)查研究)

客家民俗(客家民俗民風(fēng)調(diào)查研究)

客家民俗, 這篇文章告訴你關(guān)于客家民俗,以及客家民俗和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。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?相應(yīng)的知識點,希望對你有幫助,別忘了收藏本站。

客家民俗1客家農(nóng)村的“打掛”

客家農(nóng)村的“掛聚”,就是三五好友在閑暇時間或者晚上聚在一起吃點東西。客家農(nóng)村有句話:“斗聚必有主。”這意味著當(dāng)我們在業(yè)余時間聚在一起吃點東西時,

也要一個人出來組織策劃。具體來說,領(lǐng)導(dǎo)首先要確定有多少朋友,什么時候(什么時候),在哪里(在誰家),吃什么。到了約定的時間,三五好友可以聚在一起“閑逛”。

20世紀(jì)60年代以前,客家人在農(nóng)村的生活相當(dāng)艱苦。所以那個時期“掛聚”吃的東西比較簡單:在小溪邊的鄉(xiāng)下,白天約上三五個朋友,晚上在他們家“掛聚”。

用撈蝦的工具在河里撈蝦。晚上,三五好友聚在一起,在約定的農(nóng)家樂“廝混”。他們用白天捕到的魚蝦,隨便炒一下,放點米飯,煮粥。雖然用料簡單,但大家還是吃得津津有味。

“掛聚”吃飯的那段時間,朋友們都是歡聲笑語,一片歡樂和諧的氣氛。朋友之間無話不談,家事國事天下事。當(dāng)然,談?wù)撟疃嗟脑掝}還是農(nóng)活和家事。

有時候,“掛黨”吃的食物會更豐富:會加一點豬肉,還會加米線炒米線。有時候最簡單的就是:在收獲紅薯的季節(jié),洗幾個紅薯,放在鐵鍋里,放點水在里面“燉紅薯”。2客家轎子下飲酒的習(xí)俗

在客家地區(qū),農(nóng)民家庭的姐妹已經(jīng)到了結(jié)婚的年齡。與男方定下婚期后,結(jié)婚前一天,女方家要宴請親朋好友,稱為“轎子下喝酒”。

轎子酒的那天,嫁出去的妹子家的門上貼了一副對聯(lián):女兒出嫁,老公是乘龍,橫批是:喜氣洋洋。這幅對聯(lián)表達了妹子父母對出嫁女兒的愛和關(guān)懷,對未來女婿的欣賞!這一天,親朋好友歡聚一堂,歡笑祝福,熱鬧非凡。

另外,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要給出嫁的姐妹發(fā)紅包,說吉祥話,以示愛意和祝福。

在轎子下喝酒的第二天(一般是在轎子下喝酒的第二天),男方的婚車來到女方家門口。出門前,出嫁的妹子手里拿著一把傘。妹子的父親先在傘上倒了一杯茶,說:“茶香酒香,兒孫滿堂?!?

再取一杯酒,倒在傘上,道:“百年和睦,五世同堂。”已婚的妹妹上車迎接新娘。婚禮車隊向男方家駛?cè)ァ?.客家祭祖活動。

客家人有傳統(tǒng)的祭祖活動。祭祖,就是把已經(jīng)過世的父母,甚至祖先的英靈,當(dāng)作神來祭拜,而前幾代(通常是后三代)的祖先是最常被祭拜的?!吧侨?,死是神?!碑?dāng)父親或母親去世時,請和尚為其設(shè)置一張魔法卡。

謚號,碑上寫著姓名、世代、謚號,站在尸身前,開始讓后人祭拜。這叫做家庭飲酒或家庭祭祀。遺體下葬后,將牌位搬進“靈堂”,外面貼上竹枝和紙,由和尚司儀讓子孫每七天拜一次,稱為“造七”。

總共七次。7749天后,“靈武”被火化,一把“神燼”被僧人從火化的骨灰中帶回來,裝進一個用紅布做成的三角形袋子里。袋面上還寫著死者的姓名、世代和謚號。這種包叫“香包”,掛在祠堂的左右墻上。從那以后,

逝者的后代可以按照“香包”的位置,在自己家的祠堂里祭拜祖先。一般在農(nóng)歷每月初一、十五祭祖一次。這是最常見的祭拜前代祖先的活動。

對已故曾祖父、曾曾祖父或以上的人的崇拜,是在固定的時間或特定的情況下進行的。這是因為,一般情況下,曾祖父、曾曾祖父或以上的人,都是在“轉(zhuǎn)火”之后,才被轉(zhuǎn)移到祖屋正殿的神龕里定居下來的。所謂“轉(zhuǎn)火”,

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兩邊墻上掛滿了“香火袋”時,就舉行“轉(zhuǎn)火安龍”,即把住屋祖堂所有“香火袋”統(tǒng)統(tǒng)取下火化,放入一個“大香爐缽”內(nèi),然后用特制“轎子”把它送到老祖屋,統(tǒng)一置入正堂神龕香爐內(nèi),

并分別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龕上。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。每年過年則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時間。大年三十,吃團圓飯之前,必須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,不拜祖神不準(zhǔn)過年,

這是客家不成文的規(guī)矩。大年初一,則是全族全系集中,由族長統(tǒng)率叩拜祖神,否則被斥為“忘祖”。

拜祖神要有祭品。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雞、一條魚、一塊肉“三牲”組成。把“三牲”擺于神牌前,然后點燭焚香下跪叩頭拜祭,燒紙錢放鞭炮即告禮成。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須是齋品,

多為年糕、年點、糖果三盤或五盤組成,其余禮儀相同。還有祭祖祠、掃祖墓,實質(zhì)也是拜祖神,只是形式比較隆重,禮儀比較復(fù)雜。祭祖禮儀多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,共掃上祖墓時舉行。祭祖要請吹鼓手吹打,

要請禮生唱禮司儀,祭品則以宰后的整豬、整羊和“五珍”(山珍海味擇五樣)組成。要宣讀祭文,行“三跪九叩三獻”大禮。客家拜祖活動現(xiàn)在仍很普遍,只是今人多在祖神、祖墓前獻花圈、花束、花籃,行鞠躬禮作為拜祭。

4、湊谷會

舊社會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,需要較多的錢開支時,國家銀行一般是不貸款的。老百姓遇到娶媳婦、繳孩子讀大學(xué)、建房屋、買田地、治喪等大事,只有靠民間的借貸來解決。其中有一種形式就是“湊谷會”。

“湊谷會”首先由會首發(fā)起,一般湊十至十二人(戶)左右參加。會首起會時,先得設(shè)盛宴招待會友。宴席請完后,每人擔(dān)一石谷到會首家,這樣會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,要辦一件大事就不成問題了。

第二年夏收后,會首又設(shè)宴請會友。宴席后,除會首外,其他會友要得第二輪的,則用“標(biāo)”的方法進行,以“標(biāo)”得最高額的得第二輪谷會。如得“標(biāo)”的為利三斗谷,除會首應(yīng)交一石谷外,其他會友只交七斗谷給得會者,

以后每年如此。但得過會的,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給得會者,十多年還清。得尾會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。

參加“湊谷會”的一般都是親戚、朋友,以支持的角度來湊會,大家都是守信譽的。又因時間長,緩解了還谷的壓力。就是有人湊幾份谷入會的,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問題。加上每年都是以實物來往,不怕什么貶值。

但個別遇特殊情況的也有爛會現(xiàn)象出現(xiàn)。

“湊谷會”的互借形式,在客家農(nóng)村有廣大市場。當(dāng)時以民間借貸形式,確實解決了農(nóng)民辦大事的問題,對活躍農(nóng)村經(jīng)濟、促進社會進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

客家民俗民風(fēng)調(diào)查研究客家民俗有哪些?千百年來,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創(chuàng)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、獨特的風(fēng)情風(fēng)貌源遠流長。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(yōu)秀文化傳統(tǒng),

還吸收了畬、瑤等族的優(yōu)秀文化和風(fēng)俗,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、云蒸霞蔚、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。

贛南客家民俗種類繁多,內(nèi)容豐富,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。而它又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。著名的有元宵盛會走故事、游大龍、客家娶親、春節(jié)、祭龍舟、客家民歌。

元宵盛會走古事

元宵盛會“走古事”,流行于連城的羅坊、北團的溪尾、下江坊、城郊隔川等地。尤以羅坊蔚為壯觀。

“走古事”,出七棚(棚者,為扮演古事的一個轎臺),挑選體壯膽大的十歲男童兩人,按戲曲裝扮,化妝臉譜,身著戲袍。

據(jù)傳,昔日常鬧旱、澇,當(dāng)?shù)厍迮e人把流傳于湖南的“走古事”移傳鄉(xiāng)梓,以祈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國泰民安,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,自此流傳延續(xù)至今。

姑田-游大龍

“游大龍”是起于明朝一種深受客家人喜愛的民俗活動。按當(dāng)?shù)亓?xí)俗,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日,定為大龍出游的日子。這天,當(dāng)?shù)乜图胰艘源鍨閱挝?,進行舞龍活動。每年“游大龍”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聯(lián)袂進行,

一年一姓氏輪流舉辦。被選中“游大龍”的姓氏家族,先抽簽決定由誰家來制作龍頭,抽到戶是榮耀的象征,這家人必須制作出高2米,長7米,直徑80公分的龍頭,龍口大張,含一直徑70公分的大紅龍珠,

以顯示大龍吞云吐霧、威震山河氣勢。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須制作一節(jié)竹編紙糊龍身,龍身一般高2.4米,長四米,游龍則是由一節(jié)節(jié)龍身相結(jié)組成,姓氏大,龍則長,姓氏小,龍則相對短。

客家娶親

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(fēng)趣。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,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,稱為“過米篩”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(財氣),到婆家去重創(chuàng)業(yè)。接著背出家門,

上車(古時用轎)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,表示嫁出去的女,潑出去的水。此時,新娘放聲慟哭。到達男家后,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(寓甘甜,吉祥的園盤)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,以示“興旺”。入門時,

新娘跨雞而過,稱“攔門雞”。進入廳堂拜堂后,即入洞房,婚宴開始。深夜鬧洞房,酣樂為止。

客家人過年

春節(jié)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客家人過年是從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四開始,到正月十五,也就是說,過年是從傳統(tǒng)的過“小年”開始。小年過后,家家戶戶準(zhǔn)備年貨,炒粉皮、結(jié)米糖、炸豆腐,以及購買雞鴨魚肉、香燭爆竹之類。

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、擦拭門窗等。到了除夕這一天,家家早早地貼上對聯(lián)、年畫,然后準(zhǔn)備年夜飯。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“年湯”,主要有大肉、蘿卜、肉丸和菇類。

吃年夜飯前要先做兩件事:一是給長輩端上熱氣騰騰的“年湯”;二是焚香祭祀祖宗、放爆竹。爾后,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,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,表示吃到了“年飯”,長了一歲。飯后,

年長者會為小孩包上吉利的“壓歲錢”,除夕才算過完。正月初一凌晨,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漱干凈,然后點香、燭、放爆竹,給長輩拜年。之后,裝上一盤。這一天有很多講究,不撈飯、不掃地、不打水,

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。早餐也要吃齋,并以芹菜、豆腐為主。給長輩拜年。之后,裝上一盤。這一天有很多講究,不撈飯、不掃地、不打水,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。早餐也要吃齋,并以芹菜、豆腐為主,意粉皮、米糖、花生,

這是一定要吃的,表示新的一年有“吃路”為勤勞致富發(fā)財。

正月初二,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只閹雞,把雞血淋在“紙錢”上,謂之“血錢”。早飯后,一家人便穿戴整齊,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、茶酒齋飯,上墳祭祀祖宗。祭祀完畢后,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,

一邊說著祝福的話,一邊喝著滾燙的酒。這一天,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娘家。正月初三,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。

端午-祭龍舟

有山有就客,有水必有“龍”。中國,被稱為“龍”的國度,“龍”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。大山孕育出贛江,贛江承載著客家的厚重歷史。演繹客家人尊崇“龍”文化的獨特民俗風(fēng)情之一是“祭龍舟”。

祭龍舟”是競龍舟的很重要儀式儀程主要有:請龍王、祭龍首、裝龍舟、舉龍身、舟下水、安龍頭、裝船舵、游江、熱身、比賽等?!凹例堉邸眱x式一般在江邊或龍王廟前進行。這時家家戶戶大人、小孩穿著新衣,

帶著“三牲”和粽子來到現(xiàn)場,拜龍王、摸龍須、沾龍氣。祭典隆重、莊嚴(yán)、熱鬧。鑼鼓聲,鞭炮聲,唱和聲,吶喊聲,此起彼伏,場面壯觀,聲勢撼人。龍舟游江所到之處都有鄉(xiāng)親擺祭品、放鞭炮、行大禮,以示恭迎和崇敬。

客家山歌

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,它繼承了《詩經(jīng)》 中的傳統(tǒng)風(fēng)格,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,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(yōu)秀成分,千百年來,廣泛流傳,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,

包括松口原板山歌、梅縣山歌、興寧羅崗山歌、蕉嶺長潭山歌、大埔西河山歌等

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(xué),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,形成民歌中的獨立一支??图胰擞捎谒幁h(huán)境的關(guān)系,終日作業(yè)于田野山嶺之間,并且男女俱出,沒有“男子事于外,女子事于內(nèi)”的嚴(yán)格差別。客家人的性格,

大都簡樸耐勞,很少慵惰浮夸之態(tài),保存著古代中原人的風(fēng)氣。這些都頗和客家山歌的產(chǎn)生有點關(guān)系

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建筑:

客家土樓:又稱為圍樓。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。已經(jīng)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主要分布地為閩、粵、贛邊境。

圍屋(圍龍屋):圍龍屋,由中間上、中、下殿堂及左右對稱半圓型分布圍屋組成,外圍最多的有十幾圍,前面為半圓型魚塘與圍龍屋形成一個圓形。主要分布在廣東,現(xiàn)保存最好規(guī)模較大的在香港新界。

伙房(伙房):伙房為“”字型設(shè)計,正中央則是“廳下”祭祀祖先的廳堂,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(qū)分,廚房共用,共用一口灶,一起伙食。

家廟(公廳):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筑物。

走馬樓:分布于閩、粵、贛山區(qū),

五鳳樓:分布于閩、粵、贛山區(qū),為土樓的一種形式,其樓依山形而建,呈層層高姿態(tài),一般有五個層次,故稱“五鳳樓”。

四點金:主要特點為房屋四角升建有如近代炮臺樓式的高層建筑,樓四角均有槍眼。

混合式:這是客家僑鄉(xiāng)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種特殊風(fēng)格,是將客家傳統(tǒng)的房屋結(jié)構(gòu)結(jié)合西洋的建筑藝術(shù)裝飾建造的混合型民居建筑。較突出的有梅縣白宮鎮(zhèn)的“聯(lián)芳樓”、程江鎮(zhèn)的“萬秋樓”等。

飲食文化

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在客家地區(qū),勞動出汗多,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,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,并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腌制菜類(如酸菜、梅干菜、大葉品種的芥菜)、作為食材入菜。

客家飲食文化也傳承了部分中原文化,例如粄條、米篩目、艾粄是客家人利用制作面食的方法來制作米食,而客家擂茶是唐朝中原人飲茶的模式,而擂茶也影響了日本的抹茶。

客家人勤儉刻苦,平時省吃儉用,只在年節(jié)與朔望祭拜祖先神明,或是婚喪喜慶宴客才會宰殺牲畜。為了不浪費食材,極講究妥善運用牲畜之各個部位作成佳肴。演變至今,已形成“四炆四炒”的八道宴客標(biāo)準(zhǔn)菜色。

客家人有哪些風(fēng)俗生產(chǎn)風(fēng)俗

來賓良江的客家人,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后,都要舉行隆重的宴會,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,由年紀(jì)較老、生產(chǎn)經(jīng)驗豐富的家庭成員,根據(jù)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、估計,作出一年的生產(chǎn)安排,

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。然后集中力量翻地、耙地、種玉米,完成這些工作后,迎來了繁忙的春耕?!岸略睢保ㄞr(nóng)歷二月二日)那天,天乍蒙白,

人們(主要是婦女)爭先恐后擔(dān)著蠟燭、香、葷菜、糯飯去祭拜“灶王”,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生產(chǎn)豐收。嗣后,種下甘蔗,撒播水稻種子。待秧苗長均,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。由于春耕工作較繁重、緊張,

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。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。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,一般由老人決定什么時候收割,小孩不得多言。夏收時,各種家畜、家禽業(yè)已長大,塘里也可以捕撈,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,

又得“洗一次眼睛(意大嚼大吃)”。中元過后,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,其后,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,飼養(yǎng)的豬、鴨、鵝、魚上市。

折疊編輯本段生活風(fēng)俗

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(fēng)俗上保持了勤儉節(jié)約、聚族而居的特點。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,早上、中午吃粥,晚上吃飯。主食大米飯、大米粥,由婦女在早上煮好,涼冷,放進櫥柜,粥白天吃,飯晚上吃。

飯是倒出米湯后干燜而成。他們不喜歡吃爛飯,故用此法煮飯。吃粥時,喜歡熟鹽拌粥。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,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。一般豬肉是切片,水煮熟,炒干,放入佐料即成。蔬菜是用油炒熱后,

放入配料即盛入碗。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、蒜、蔥、醬、五香粉、味精。他們的傳統(tǒng)名菜是扣肉、白斬雞、醋排骨、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。風(fēng)味食品是冬米糖、酸刀豆、辣椒,曬到半干程度,放入酸壇,鮮黃即可打開食用。

逢正月初二、十五、端午節(jié),客家人都要包粽子,有肉粽、綠豆粉粽等,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、胡椒粉、醬、鹽制好。裹粽用粽葉。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、清明,都煮糯米飯,放入糖,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,香甜可口。冬至。

都要吃糯米粉、肉餡制成的水煮饃。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(xí)慣,口渴了,多以粥水、米湯代替,喝茶很少,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。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,傳統(tǒng)的房屋為平房,廳堂分為上廳、下廳,中間為天井,

上廳后面是儲藏室,上廳正宗擺八仙桌、掛鏡屏,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。吃飯在下廳,冬天烤火也在下廳。上廳兩側(cè)是大寢室,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,下廳一側(cè)為小寢室,是未婚青年使用,另一側(cè)為廚房,

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(cè)。照傳統(tǒng)俗規(guī),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。

客家風(fēng)俗

折疊編輯本段家庭風(fēng)俗

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,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,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房。整個姓氏,傳統(tǒng)有不成文的族規(guī)。凡是出現(xiàn)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,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。如果出現(xiàn)與外姓斗毆的事情,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,

目的是防止吃虧。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,有理則據(jù)理相爭,無理則和氣解決,如果誰敢冒犯族規(guī),勢必被族人孤立。每逢宰豬,客家人都要設(shè)宴招待族人,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,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。

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專、大學(xué),或參軍、出外工作,客家人都要設(shè)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。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(jié),女方過房后,一般是三世、四世同堂,如果男方以下還有弟妹。

新娘、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。即使不和老人同灶,也必須承擔(dān)贍養(yǎng)老人、撫養(yǎng)弟妹的義務(wù)。否則被視為逆子。分灶以后,每逢有好酒好菜,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。

由于重家族,所以老人極受尊重。來賓客家人俗規(guī),吃飯時,老人座位面向大門,以示尊重,成年人次之,坐在兩旁,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。如果家里人太多,男的坐一桌,女的坐一桌。吃飯時,

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,小孩幫老人添飯時,接碗、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。老人講話,小孩不能隨便插嘴,或在旁喧囂。吃完飯,小孩得講一聲“慢吃”。

在家庭風(fēng)俗中,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。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,外婆和近房嫂子、弟嬸(弟媳)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,來到新產(chǎn)婦家做“三朝”。半月后,外婆邀更多的婦女,

擔(dān)甜酒、雞蛋、米、母雞、背帶給外甥做“半月”,俗稱“吃姜酒”,這次酒席最熱鬧。小孩滿月后,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“滿月”。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。

折疊編輯本段婚姻風(fēng)俗

來賓客家人擇偶,多為父母作主,媒人拉線,其婚禮一般有說媒、坐談、合八字、定親、迎娶、三朝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
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(dāng)、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,就主動上門說媒,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,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。男女雙方見面后,互相傾吐心事,于老人同意,認為合適,就開出“八字”,

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,假如男命是金或水,女方是水或金,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。一旦“八字”合適,雙方老人同意,男女雙方同意,婚事就有希望了。接著男方下聘金,俗稱“外家錢”,多少由雙方議定。

下聘金就算定婚了,然后才到政府去辦結(jié)婚證。待男方準(zhǔn)備妥當(dāng),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,女方就得著手準(zhǔn)備嫁妝。婚禮前一晚,新郎在陪郎陪同下,給女方送去肉、酒、水、糖若干,新郎回到自家。第二天,

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,并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,給新娘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叔伯、嬸嬸,甚至廚房燒飯、砍肉的也得一份。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。

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、剪刀、鏡子、公雞到女家,由女方家招待。和當(dāng)?shù)貕炎迦罕娨粯?,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,抬出嫁妝。出嫁那一天早晨,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,然后,穿黑衣、黑褲、黑鞋,

束紅頭繩,撐黑傘,捂白毛巾,由嫂子背出門坎,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。到男家拜堂后,新娘當(dāng)晚要回娘家,第三天才在母親、伯娘、嬸母、嫂子等人的陪同下,擔(dān)著小豬、小雞到男家,以示為新婚夫婦準(zhǔn)備生活的本錢。

折疊編輯本段節(jié)日風(fēng)俗

客家人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是春節(jié)、元宵、清明、六月六、中元、中秋、冬至等節(jié)。春節(jié)是大節(jié),年貨豐富,多是臘味,包粽子、炒花生等。正月初一不能殺生,初二方可開懷痛飲。春節(jié)的娛樂活動,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。

元宵節(jié)時,客家人喜歡包湯圓,再次大吃一頓?!岸略睢保笈疵罪垰㈦u拜灶王,求得一年豐收、順利。三月清明是傳統(tǒng)的掃墓節(jié),煮甜糯飯,備酒菜,巡回祭掃祖墓,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,也算是一個節(jié)日。端午節(jié),

包粽子。六月六,備酒菜。中元節(jié),是一年內(nèi)的第二大節(jié),殺雞殺鴨宰魚,女兒、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,熱鬧一番。中秋節(jié),備水果、月餅賞月。重陽節(jié),出外登高。冬至,吃一種比水餃大,用糯米粉裹外,

餡為魚肉、豬肉、蘿卜丁的水煮饃。除夕那天,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,集一年的各種收獲,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,在外工作的家人,都要趕回來團圓。

清流客家祖山下長校鎮(zhèn)長校村的客家民俗活動游龍燈,與其它地方有些不一樣,我們一行相約前去觀看。游龍燈稱客家“拔龍燈”、“游龍燈”、“出龍燈”;長校客家拔龍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舉行。讓稱奇的是,

長校的龍燈是白天出燈,游龍活動在山上舉行??图野锡埶且愿鞔迩f以各姓氏牽頭舉行。族姓中每家每戶出一橋燈,橋燈上有兩個紙糊的小燈籠,燈籠有各種各樣,有跨魚燈、鯉魚燈、六角燈、八角燈等,

有的寫著“五谷豐登”“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”“政通人和”等字;燈籠固定在木板上,形似農(nóng)家的板凳,木板的兩頭還鑿了孔,便于板凳與板凳之間相嵌,前后相接連成一體。其它地方的游龍燈是在村莊里進行,而且大都是晚上進行。

這里的游龍燈是在白天進行,而且不稱游龍而稱拔龍;家家戶戶所有的龍燈必須抬到東嶂山頂上銜接好,方能起步下山。

折疊編輯本段信仰風(fēng)俗

客家人的保護神是“灶王”——土地神。土地神的神位設(shè)在村口,旁種一棵大榕樹,每逢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、正月十五、二月二、四月八、端午節(jié)、中元節(jié),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,擺上豬頭、雞、魚(均是熟的),

三碗飯、三雙筷、三杯酒,點燃香燭,席地而跪,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、生產(chǎn)豐收以及其他要求。供品的擺設(shè)位置是:香最近神位,酒飯次之,葷菜最遠,蠟燭在兩旁。另外,誰家添丁添口、出外讀書工作,也要祭土地神。

伏波廟、大人廟、女廟,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,即使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,曾三令五申嚴(yán)禁搞迷信活動,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。伏波廟,即為紀(jì)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,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。

大人廟是紀(jì)念清朝丞相(大學(xué)士)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,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。女廟是紀(jì)念劉三姐建的廟,廟址是在一個山洞里,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。

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。三月清明時,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,聯(lián)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,良江鄉(xiāng)內(nèi)的客家姓氏,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,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。每逢節(jié)氣或歲終,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后,

方才進餐。正月的時候,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。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、豬頭肉(整塊)、米花糖之類。

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、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,一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,續(xù)寫家譜;二來商量姓氏內(nèi)需要解決的大事,例如同外姓的糾紛、建筑、生產(chǎn)等。

折疊編輯本段客家婚嫁風(fēng)俗

惠州民間傳統(tǒng)的婚嫁禮俗,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(chǔ),大多顯得繁文縟節(jié),勞民傷財,可說是頗多陋俗。儒家經(jīng)典《禮記?昏儀》 說:“夫權(quán),始于冠,本于昏(婚),重于喪祭,專于朝聘,和于射鄉(xiāng)。此禮之大體也。

……昏(婚)禮者,禮之本也?!笨梢娙寮沂滞浦鼗橐龆Y俗。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,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,形成了五彩繽紛、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?;葜莸膫鹘y(tǒng)婚俗,大抵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(xiàn)。

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,如“包辦婚姻”、“買賣婚姻”、“聘請婚姻”、“指腹婚姻”、“童養(yǎng)媳婚姻”、“荒婚”、“望門婚”、“冪婚”等等,惠州均有之。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,聘禮、聘金不可或缺,

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(fēng)。

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。光緒《惠州府志》 記曰:“婚姻,俗用檳榔為聘,以多為貴……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”?!八子脵壚茷槠浮敝械臋壚疲f時中藥鋪有售,在聘禮中,它多具象征意義,

而真正的聘禮傳統(tǒng)都是以銀錢、食用之物為主的。“府志”說聘禮“稱家之豐約為之”,實際上,即始“約”者,聘禮的數(shù)量也是相可觀的。

惠州傳統(tǒng)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(fù)雜,從開始的媒人提親,到最后的三朝回門之俗,其間經(jīng)歷卜吉、過禮落定、報日、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、親迎、拜堂、滯新娘等盛大的聯(lián)姻儀式。

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,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“六禮”演變而來的?!傲Y”起源于周朝。 《禮記》 記述當(dāng)時應(yīng)循的婚姻程序為“納采”(媒人提親)、“問名”、“納吉”(男方卜吉,

女方正式認婚)、“納證”(下禮落訂)、“請期”(婚期的商定)、“親迎”(迎親接新娘)。這6個環(huán)節(jié)就是所謂的“六禮”,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。其后兩千余年,六禮雖有變異,但萬變不離其宗,

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。

客家喪葬禮俗

比起其他禮俗,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(yán)肅穆??图胰藢τ诖?,做得十分周到,甚至過于繁文縟節(jié)。葬務(wù)從厚,禮務(wù)從奢,豐其筵席,醉飽靈側(cè),鼓樂奠別等等。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。

病人臨終之際,便將事先做好的'壽衣'給病人穿上,稱'著壽衣'。過去有“上六下四”之說,即上身穿六重衣服,下身穿四重褲子。

客家風(fēng)俗重視送終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,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后一面,顯得孝順。人斷氣后,馬上燒轎,焚紙,眷屬、兒女悲哭成叫。是為“送終”。

報喪:病人斷氣后即刻報喪。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,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。

擺孝堂:在遺體前掛白布,擺香桌,放靈位牌或遺像。早晚哭靈,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“代燭”,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。

落枕:移動遺體,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,將遺體放在上面,頭新瓦,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,日夜派人守候;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“入材”。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吊唁時,喪家女眷在帳內(nèi)棺旁舉哀。

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,俗稱“陪夜”。

發(fā)喪要擇時,常在早晨。舊時在頭一天要“鬧喪”,通宵達旦,鼓樂喧天。發(fā)喪先舉行祭奠,再起柩出殯。講究排場,以顯示兒女孝順。

安葬:將靈柩放入墓地。墓地選擇講究“風(fēng)水”。墳?zāi)雇庥^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,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埋葬后第三天,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,燒紙錢,謂“醮三朝”。

做七:人死后,每逢“七”日,要舉行祭奠,俗稱“做七”。一般只做“五七”。最后舉行祭奠,焚化靈屋(紙屋),叫“完七”,以示喪事的結(jié)束。以后,周年舉行祭禮,叫開小孝;三年舉行祭禮,叫開大孝。開大孝時,

門前、廳堂換上紅聯(lián),一切恢復(fù)正常。

客家之俗,安葬若干年后(常為十年),挖開墓穴,將遺骸用炭火烘烤,按人體結(jié)構(gòu)屈肢裝入特制的陶甕內(nèi),謂“檢金”,然后重新安葬,這才是永久、真正的墳?zāi)埂?

對于非正常死亡的人,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,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念經(jīng),超度亡魂等。

客家有哪些民俗主要禮俗

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,十六歲以后就可托媒人說媒,介紹婚事。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,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。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,如雙方都有意,

就約定時間“看妹子”。 寫庚帖 雙方同意后,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。回去后,各請算命先生來“合八字”。如八字合得來,不會相沖相克,就寫出庚貼(俗名婚單),各置于香案之上,如三天內(nèi)無不祥之兆,

這門親事就定下來(如八字不合,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)。 編紅單 也稱“開紅婚帖”,或叫講財禮。由男方父母,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,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。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,

如帽、銀花、衣服、鞋、襪等。開紅單過程中,雙方會討價還價,最后協(xié)商敲定。紅單開完后,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、手帕等。最后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。 定親 也叫“行大禮”,

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。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,送去豬頭、魚、肉等,女方父母、哥嫂、叔伯、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。吃完中飯后,女孩子要出來見面,稱男家父母為爸媽,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、親家母。

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,時間有的在“行大禮”前,有的在“大禮”后,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,姑嫂、姐妹等都要去,大大小小十幾人,不帶禮品,就是帶一點,男家也不敢接。

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,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,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、時辰,到男家后歸門的時辰,此外女方裁紅衣、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。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、二天,

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(guī)定的聘禮和魚、肉、禽、面條等物,由十多人送到女家,回來時就把妝奩、家俱等帶回男家。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。婚期前一天,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,有鼓手樂隊,有放鞭炮的,

有抬花轎的,有燒香的(要到女方的祠堂、廟宇、社公燒香),一個挑擔(dān)的,一頭挑帶路雞(一公一母),另一頭是酒和松明,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,還有扛木篋的二人,

要扛去魚、肉、酒、糕餅、香煙、鞭炮、蠟燭等物,媒人也要去,新郎有的去,有的不去,如新郎同去,新郎也要做轎,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(quán)代表,隨帶紅包一、二十個。 接親的人到女家后,先吃點心,

然后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。女家在中午或晚上,要設(shè)宴請客。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,越走天越亮,象征走向光明,再是晚上出門,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。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,

接著是吹鼓手,花轎在中間,后面是接親的人。 新娘到達男家,如還不到所規(guī)定的入門時辰,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。入門一般是早上七、八點或八、九點,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。到了入門時辰,

新娘要踢轎門,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,然后在大門口“過火堆”,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,才進大門。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后,就開始拜堂。大廳擺設(shè)香案,東邊站父母、長輩,

西邊站外戚,北邊站房親,南邊站小輩。拜堂前,外家要給新郎掛紅,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。 口念:“手拿幡紅五尺長,一心拿來扮新郎,扮得新郎生貴子,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。”拜堂時,新郎站左,

新娘站右,由禮生叫:一拜天地,二拜祖先,三拜高堂,四夫妻對拜。 最后是親戚見面,要給新娘紅包。拜堂畢,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,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。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。

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,邊端酒邊講:“團團圓圓,璧合珠聯(lián)”,“觀音送子,早生貴子”;“夫妻和好,白頭到老”。 (此禮儀在梅州地區(qū)亦已不常見,被現(xiàn)代婚禮模式取代) 中午辦酒席,吃婚宴,用高聲地炮邀客,

每半小時放一次,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。接著由禮生報名單,一桌二個上席,按輩份和親疏,先安排上席就坐,然后其他人隨便入席。男女賓客分開就席,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。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,

一種在新房鬧,也有先在大廳鬧后到新房鬧。鬧房期間,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,一直鬧到午夜方停。 回門 也叫“轉(zhuǎn)門”。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,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,

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,共7-14人,吃罷午宴,當(dāng)天回來。 送滿月結(jié)婚后一個月,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,同時送來小雞、蔬菜、種子、谷種、豆子等,示意五谷豐登,財丁興旺。

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(yán)格~ 嫁入3天后要開始干活 傳統(tǒng)喜慶習(xí)俗 1.誕生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,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、二十天,

娘家要帶著雞、雞蛋、面條、粉干等來到女兒家“催生”,有預(yù)祝平安出生之意。如母親已不在,則由嫂子去催生,中午要設(shè)宴招待。 2.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、女兩種,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“冠禮”,

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“笄禮”。(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“出花園”) 祝壽 祝壽時,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,還要送壽衣、壽帽、壽餅、壽鞋、壽襪,從頭到腳一整套,父親做壽,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,

此外還要送來壽軸、喜炮、壽燭、公雞以及壽桃、壽面、壽餅、壽酒、壽肉等。其他人來祝壽,一般親友送壽幛、壽聯(lián),或者再加上送禮金。 不少地方,七十歲以上高齡、子孫多、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,要舉行拜壽儀式。

客家人生日和祝壽,是知情人自行送禮,上門祝賀,先賀后請;除內(nèi)親、至交有發(fā)請?zhí)?,不賀不請。 4.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,要進行隆重慶賀。 建房時,

房屋定位,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,豎柱上梁時,要張燈結(jié)彩,貼紅聯(lián)。新房建成后,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,進行“驅(qū)邪”、“除煞”,然后才能遷入居住。 遷入新居時,

要隨帶燈籠(或油燈)、火籠、秤等進屋,還要帶一窩小雞,蒸一甑飯捧進新屋,以示新丁興旺,喜氣盈庭。遷新居要辦“入宅酒”,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。菜肴中要有韭菜、豆腐、豬腸、豬血和米糕等,

示意長長久久,發(fā)財高升。 傳統(tǒng)歲時習(xí)俗 過年 “百節(jié)年為首”,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(shù)地方一樣,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(jié)日。人們很早就開始準(zhǔn)備過年。

九、十月開始曬番薯片、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?!岸痢币坏?,開始蒸酒。年近三十日,家家戶戶要蒸年糕、做米果、殺豬、做豆腐、宰雞等,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。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,

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臺刷干凈,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,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,一送一迎,都要擺置酒肉、糖果、甘蔗、米果等,在灶前燒香、點燭、放紙炮。 入年界 農(nóng)歷十二月二十五日,入“年界”,

入了“年界”表示鑼鼓聲就已經(jīng)可響起。加緊準(zhǔn)備過年,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。入年界限后,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,不能講不吉利的話。在入年界前后,要擇定吉日在屋內(nèi)掃塵,打掃衛(wèi)生。要清洗廚桌板凳,洗曬被褥蚊帳,

干干凈凈過年。 過大年 大年三十,也就是除夕,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、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。這天上午,家家戶戶要拜菩薩、敬神。大年三十,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,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(lián),

谷倉門上、禽畜欄前、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,叫做“封歲”,也叫“上紅”。大人小孩都要洗澡,穿上新衣,干干凈凈過年。各家廳堂還要陳設(shè)供桌,布置香案,擺起雞、魚、肉、果品等,敬奉祖先。

除夕晚上,吃團圓飯,菜肴豐盛。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,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。飯前,要先給祖先篩酒,將酒灑地,然后開始吃飯。席間,老人小孩吃雞腿,以示尊老敬幼。 守歲 吃罷團圓飯,

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,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。晚上要守歲,辭舊歲,迎新春,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,叫“點歲火”,有些地方牛欄、豬舍也要點上燈。家長要給小孩發(fā)壓歲錢,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。

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《通書》 規(guī)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,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,響徹云霄。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。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。小孩們穿著新衣,歡樂嘻戲,

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:“公公叔叔家發(fā)財,糖子餅果拿給涯(我)?!? 正月初二,走親戚拜年。特別是新婚女婿(岳家會用書貼來請)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。一般小倆口一起去,也有只女婿一人去;有的當(dāng)天回來,

也有住五、六天的。去時要帶小母雞、米果、糖果和香燭、鞭炮等,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、點燭、放鞭炮。中午岳家請客,女婿要喝醉,不醉不熱情。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“歲飯”(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,

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),飯上插上筷子,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,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,有的還要放上桔、柚等水果。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“當(dāng)天”神位上,供奉天神和祖先。吃歲飯要準(zhǔn)備很多菜,有雞有肉,

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。初三不能殺生,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。 出年界 正月初五,出年界。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,紙門簾要取下燒掉,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。 正月初七,

要吃“七樣菜”,這里的“七樣菜”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。 也就是擂茶[3],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,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(jié)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(jié),又叫“上元節(jié)”,

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,喝酒過年。要鬧元宵,新春游樂活動到達高潮。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,各地游樂活動不斷,以游龍燈、舞獅為多,有的從正月初一、二起開始活動。龍燈和獅隊來到前,會預(yù)先發(fā)貼,

來后要給他們送紅包、吃點心。龍燈、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,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。逢到春節(jié)后的第一個墟期,各路龍燈、船燈、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,叫做“開墟”。春節(jié)到元宵期間,

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: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,由三、五人組成一個小隊,向各戶送春牛圖,有吹嗩吶的,打小鼓的,敲小鈸的,在每家門口吹打,送上“恭賀新禧”紅貼,主人會給紅包。

稻草龍 一截一截,插滿香火,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,祝賀合家平安、六畜興旺,各戶要給紅包,小孩得歡樂,主人求吉利。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,“火龍進屋,要你蠟燭”,

“恭喜發(fā)財,買田建屋”,蝙蝠燈不收紅包,只要蠟燭。 船燈 燈狀似船,在陸地表演游唱。春節(jié)前排練,鑼鼓隊,奏十番配合。到村以后,吃罷點心,在開闊場地表演,

由船夫、艘婆唱“十月懷胎”、“十二月古人”、“瓜子仁”、“一枝花”等曲調(diào),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。晚上要在祠堂“開天官”,唱“天官賜?!钡龋詈蠛染瞥燥?。 獅燈 有儺人出場,一個獅頭,一個獅尾,

一個孫猴子,一個沙和尚,還有鑼鼓隊。獅、猴、沙和尚演唱完后,要進行武術(shù)表演,打拳、舞刀、耍棍、跳桌。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(shù)。 春分 二月春分,開始掃墓祭祖,也叫“春祭”。

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,殺豬、宰羊,請鼓手吹奏,由禮生念祭文,帶引行三獻禮。春分掃墓開始時,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?zāi)梗搴腿宥家鰟?,?guī)模很大,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。

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,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?zāi)?,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。大部分客家地區(qū)春季祭祖掃墓,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,最遲清明要掃完。各地有一種說法,謂清明后墓門就關(guān)閉,

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。 清明 三月清明,祭拜祖先??图业貐^(qū)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,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。清明節(jié)這一天,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。

端午節(jié)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(jié),家家戶戶買肉、殺鴨、包粽子、做米果過節(jié)。端午是個大節(jié),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(jié)。 中元節(jié) 客家地區(qū)多以七月十五為“鬼節(jié)”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(jié),

謂“七月十四人過節(jié),七月十五鬼過節(jié)”。有些地方,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。 中秋節(jié) 八月十五中秋節(jié),俗稱“八月節(jié)”,也是個大節(jié)。吃月餅,賞月,慶團圓。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,買豬肉、宰雞鴨、做米果過節(jié)。

中秋晚上,家人團聚過節(jié),飯后吃月餅賞月。 重陽節(jié)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(jié),也叫重九節(jié),俗稱“九月節(jié)”,是年尾大節(jié),有“過了重陽無大節(jié)”之說,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(jié)。這一天,

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,有的在高山上放風(fēng)箏,謂可避邪、避瘟疫。很多老人都說,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,代代相傳至今。這一天,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。

冬至 冬至在農(nóng)歷十一月,也叫“過冬年”。過冬至要吃豬肉、牛肉,做米果、煮湯丸,有錢人要吃鹿茸、人參補冬。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(nèi)容非常豐富,節(jié)日的主要有秧歌、龍舟競渡、踩船燈,

舞龍燈,舞獅,高腳師,迎花燈,踩馬燈,打花鼓,樂器會,演戲,放煙火,平時的有唱山歌,唱小曲,彈琴,彈箏,拉二胡,吹笛子,下象棋,下六子棋,打紙牌,擲狀元簽,打麻將,養(yǎng)花,釣魚等。

客家民俗文化介紹,客家民俗有哪些1.建房習(xí)俗

舊時建房要請堪輿“三定”,所謂選擇“風(fēng)水寶地”。一是定地形;二要看當(dāng)年興工“利不利”,最忌“三煞方”;三是定動土與上梁的日期,“要擇黃道吉日”,又說“最要日腳干凈”。初定以后,還要專程復(fù)核。

破土動工那天(或早幾天)要安“楊公符”,殺雄雞祭符,安好后,每日要向“符”朝敬夜香,直至竣工后還要供奉數(shù)年。

上梁立柱時要請工匠頭人“喝彩”、“撒糧米”、“撒富貴耙”。新梁上要懸掛裝有五谷種子的紅布袋。親朋要道賀,名曰:“送茶”。朋友可隨意贈送錢或物。內(nèi)親則要饋贈雞、魚、肉、粉干或面條,還要出力相助,

名曰“贈工”。主人要設(shè)宴多次,即破土動工時的“落石腳酒”,上梁立柱時的“上梁酒”,竣工時的“圓屋酒”。

此外,每月初一、十五還要“做神?!?,既為敬神,又為款待工匠。由于陳規(guī)陋俗繁多,故有“買田容易做屋難”的說法。建國后,迷信色彩漸少,但贈工、道賀、設(shè)宴仍然盛行。

2.遷居習(xí)俗

民間遷居稱“過火”。遷居時間須在擇定吉日的黎明前,由男戶主挑出火擔(dān)子。一頭是鍋,鍋內(nèi)裝燃燒的火灰,并撒上糠,使之煙霧繚繞;另一頭籮筐裝有香爐、點燃的小蠟燭和祖宗牌位,

香爐里還插著點燃的線香;主婦抱著飯甑,拿著鍋鏟,甑內(nèi)用紅紙包著谷、豆、花生、芝麻、油菜籽(或玉米或麥子),合稱為“五谷”;子孫拿著火鏟、撈勺之類的炊事用具,每樣用具須貼上紅紙。

出門時,戶主走在前,主婦繼后,放鞭炮。戶主邊走邊說:“請?zhí)诺叫挛輥砣プ?。”左鄰右舍也放鞭炮賀行。走出新居門口,由事先安排的本家親人放鞭炮接火。進屋后,點燃蠟燭、線香,把祖宗牌位安放好。遷居時,

女兒家不隨行,等天亮后才能進新屋,同時忌在“過火”途中碰到過路人,免得碰掉好運氣。

3.“崇九”風(fēng)俗

因“九”與“久”同音,故客家人把“九”視為吉祥的象征。在婚姻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,男女雙方相親、換帖,一般都選與九有關(guān)的日子,聘金尾數(shù)要帶“九”,如1999元,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,

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。客家人做壽,壽餅要做81或360個,所用菜都暗切“三、六、九”,如三鮮湯、燉狗(偕九)肉,韭菜豆腐等。

在建新房子時,通常要挑選初九、十八日等。所建樓房的層數(shù)和房間數(shù)也是九的倍數(shù),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。由于“九”與“韭”諧音,小孩上學(xué)啟蒙都要食韭菜。春節(jié)后出門做工、經(jīng)商,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,

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,長長久久。連客家山歌也用“韭”喻“九”,如:“燕子銜泥過九江,妹子送郎出外鄉(xiāng)。九月九日種韭菜,兩人交情久久長?!?

4.出嫁帶傘

客家人流傳有一種習(xí)俗:女兒出嫁必備兩把紙傘作為嫁妝,因繁體的傘字為傘,字中有多個人字組成,以傘送女出嫁,取其“多子多孫”的吉意。兒子16歲成年之際,父母也會送給他一對紙傘,因“紙”與“子”同音,

且張開后呈圓形,以示他已成年,要開始自己的事業(yè),預(yù)示其日后事事如意圓滿。

5.送燈打甑蓋

'送燈打甑蓋'是贛南客家人富有特色的一項喜慶活動。它既是春節(jié)期間舞花燈、鬧元宵的內(nèi)容之一,又是客家婚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凡是當(dāng)年娶媳婦的人家,翌年春節(jié)期間(正月初九到十五),新媳婦娘家及族親好友,

都必須向新婚夫婦敬送一盞'麒麟送子燈',祝愿新媳婦早生貴子。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請來賓貴客之外,當(dāng)晚還必須舉行贊唱玩鬧'打甑蓋'的活動。

參考資料

閩南網(wǎng)-客家人建房和遷居習(xí)俗的今昔之變

閩南網(wǎng)-客家人的“崇九”風(fēng)俗

閩南網(wǎng)-客家女人出嫁帶傘的習(xí)俗

閩南網(wǎng)-有趣的贛南客家婚俗:送燈打甑蓋

關(guān)于客家民俗和客家民俗與文化的形成與發(fā)展,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?的介紹到此就結(jié)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(guān)注本站。

客家民俗,以上就是本文為您收集整理的客家民俗最新內(nèi)容,希望能幫到您!更多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歡迎關(guān)注。

本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,不代表海詩網(wǎng)立場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x91880.com/n/151273.html
      

微釣怎么開通線上報名(微釣使用方法)

美篇能看到訪客具體是誰嗎(美篇app怎么查看訪問量 看看都有誰看了你的作品)

發(fā)表回復(fù)
聯(lián)系我們
聯(lián)系我們

在線咨詢: QQ交談

郵箱: 3587015498@qq.com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節(jié)假日休息

關(guān)注微信
微信掃一掃關(guān)注我們
微信掃一掃關(guān)注我們
關(guān)注微博
返回頂部